最近更新: 2010-09-26

淺談基本工資

前一陣子勞工團體為了基本工資的問題吵得沸沸揚揚。勞工團體主張「基本工資的作用就是讓勞工至少活得像個人」。我反倒想說:「調漲基本工資會讓失業者活得更不像個人」。所幸最終結果只是象徵性地調高六百元,人們勉強不會發覺它的不良影響。

勞工團體不喜歡看複雜的數學公式,巧得是,我不熟悉數學的語法規則,所以也不喜歡看數學公式。因此我在本文中不會用複雜的數學公式談基本工資。

我在本文說明的方式相當簡單,略去了許多細節的設定與定義。嚴格說來,這方面的議題足以寫出上百頁的論述。但是這一方面的論述實在太多了,從一、兩百年前就有許多學術論述;差不多在一百年前的內容就已經得到現在的結論,而且沒有用微積分或複雜的數學公式。既然如此,我寫再多內容也不會增加什麼學術價值,那我還是當個懶人,只說重點吧。

一、工資與商品價格

所謂的工資與商品價格的關係,基本上如下段所述:

我生產了某個商品,獲得工資之後,拿著工資去消費另一個人生產的商品。前一刻,我是生產者;下一刻,我又是消費者。因此我們既是生產者也是消費者。若提高我的工資,為了支付我的工資,則我生產的商品的價格也要提高;別人為了購買我生產的商品,他的工資也要提高,為了支付他的工資,則他生產的商品的價格也要提高。結果是我提高的工資,剛好能夠購買他人生產的漲價後之商品。他人提高的工資,也剛好能夠購買我生產的漲價後之商品。

「每種勞動的工資率高低決定於它的邊際生產力」。這個真理的另一個表達方式就是說:工資率決定於勞動和物質的生產要素之供給與預期中的消費財將來的價格。 Mises,《人的行為》(夏道平譯),p.731
基於代數的分析

A 雇用 B 生產了一個 ga ,A支付 B 1元工資。若生產成本完全來自於工資,則 ga 的生產成本為1元,故 ga 的最低價格是 1元。C 雇用 D 生產了一個 gb ,C支付 D 1元工資。。若生產成本完全來自於工資,則 gb 的生產成本為1元,故 gb 的最低價格是 1元。B 的工資剛好足夠向 C 買一個 gb;D 的工資剛好足夠向 A 買一個 ga 。沒有任何剩餘。

現在,政府下令 A, C 提高基本工資為 2元。在生產函數 (生產能力) 不變的情形下,情形變化如下:

A 雇用 B 生產了一個 ga ,A支付 B 2元工資。若生產成本完全來自於工資,則 ga 的生產成本為2元,故 ga 的最低價格是 2元。C 雇用 D 生產了一個 gb ,C支付 D 2元工資。。若生產成本完全來自於工資,則 gb 的生產成本為2元,故 gb 的最低價格是 2元。B 的工資剛好足夠向 C 買一個 gb;D 的工資剛好足夠向 A 買一個 ga 。沒有任何剩餘。

從結果來看,唯一的改變是薪資單上的數字從1變2,其他都不變。勞工 B, D 能夠購買的商品數量沒有任何改變,勞工不會因為基本工資提升就能多買一些東西或是多存一些錢。

基於麵包的分析

接著,我用實際的「麵包」代替商品或 ga, gb 這些代名詞再說明一次。也把交換過程簡化成一次間接交易,即 A 雇用 B 生成麵包之後,B 再拿工資向 A 購買麵包的形式。上述的交換過程,當然可以簡化到以物易物的直接交易形式,即 B 付出勞力之後, A 直接支付麵包為代價,而不需透過貨幣媒介。但為了說明工資的影響,所以才看似多此一舉地做了一次以貨幣支付工資,再以工資購買麵包的間接交易動作。

工資收入者不再是只為別人的福利而辛苦工作的人,他們自己是工廠生產品的主要消費者。

許多歷史家和著作人,蔽於他們的偏見,對於這個基本事實完全不了解。照他們看來,工資收入者是為別人辛勞的。他們從不提出這些「別人」究竟是誰的問題。

石註: 所謂的「別人」,其實就是工資收入者,也就是勞工自己。
Mises,《人的行為》(夏道平譯),p.759

我敘述的世界中,有幾點設定。

一、 A 有烤箱、麵粉等一切生產麵包的材料,但他不會烤麵包的技術。 B 是一位會烤麵包技術的人,但是他沒有烤箱、麵粉等生產材料。於是 A 雇用 B 生產麵包, B 再用工資向 A 購買麵包。我在此採用的推論分析方式,基本上是古典經濟學派的方式,也可以說是馬克思的經濟分析方式。在馬克思的用語中,A 就是資本家,B 就是勞工。只是馬克思說:「麵包是靠勞工的技術才能生產出來,但是勞工生產的麵包卻被資本家佔有,而勞工卻必須再用工資去購買麵包。」 由於馬克思忽視了資本家取得與累積生產工具所付出的代價,因此其結論認為上述生產形式是對勞工的剝削。

二、麵包的生產函數是 n = (a + b) * (a/a) * (b/b) ;a,b,n 為整數,後面的 (a/a) * (b/b) 是條件限制, (a,b)之一不可為零。麵包的生產數量等於資本家的數量加勞工的數量。資本家的數量代表生產材料的投入量,勞工的數量代表勞力的投入量。簡單地說,A 雇用 B 後,一天可生產 2 個麵包,A 自己吃 1 個麵包,剩下一個可以賣給別人。資本家也是要吃飯的,用他的生產材料生產出來的麵包,留下來自己吃,也是很理所當然的。

每一天,A 雇用 B 生產麵包,支付 B 一元工資。生產兩個麵包, A 自己吃了一個,剩下一個以一元賣給 B 。接著,政府下令基本工資要 2 元。於是 A 支付 2 元工資給 B ,但為了維持成本,所以現在剩下的一個麵包,以 2 元賣給 B。結果顯然並無不同,沒有任何的剩餘因為政府下令調高工資而改變。

注意,在我設定的世界中,A 必須要維持成本,才能維持資本,也就是生產材料不變。否則他就要吃掉自己的資本,也就是會減少生產材料。其結果將導致 A 第二天沒有足夠的生產材料投入麵包的生產過程。既然生產材料不夠,那也不必雇用 B 了。最後兩個人都沒麵包吃。B 會先餓死, A 因為還可以舔舔麵粉,所以晚點餓死。在真實世界中,這個過程會緩慢一些。但吃掉資本的結果,仍將折損資本,破壞物資生產力,最終還是養不起所有人。

我再添加一個勞工 C 到這個世界中。根據麵包的生產函數,現在的結果是 1個資本家 + 2勞工 = 3個麵包。 A 各支付一元工資給 B 和 C 。 A 吃掉一個麵包後,再將剩下的 2 個麵包,各以一元賣給 B 和 C 。

接著,再玩一次調高基本工資為 2 元的把戲。現在, A 有兩個麵包可以出售,B 和 C 各擁有 2 元可以購買。在這個一眼可以看出的簡單世界中 (也就是完全理性、資訊對等的世界), A 會將麵包定價為 2元,剛好各賣一個給 B 與 C 。

上述的結果和之前的推導結果沒什麼不同,不好玩。我再把情形改一下, A 有一點不理性,他只知道手上的兩個麵包,一共要賣出 4 元才能維持成本。於是他先定價 1.5 元,然後被 B 給買走一個麵包。這時 A 發覺第二個麵包要賣 2.5 元才能湊足成本;可是 C 只有 2 元,所以他買不起麵包。結果有兩種可能。一、C 賣不起麵包,餓死了;第二天的生產函數又回到 1 + 1 = 2。二、 A 以 2 元把麵包賣給 C ,結果成本不足導致生產材料折損;於是第二天沒有足夠的生產材料可以生產麵包,B 跟 C 都餓死了。

這個不理性的定價結果,只是要指出一件事。如果所有勞工的工資提高了相同的數字,那麼麵包的價格也將會提高相同的數字。如果麵包價格提高的比例不及工資變動率,那麼一定會有人買不到麵包而餓死。這個結論還可以再進一步推導引申另一個事實。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形之下調高一部份人的工資,仍將導致物價上漲,導致那些原本工資剛好可以維生但工資未調整的人,買不起漲價後的商品。

二、金本位貨幣制度

在我繼續將上述論點套入現實世界之前,容我先談一下貨幣。一個古人,或是一個稍具經濟知識的現代人,應該注意到上述故事中用於支付工資的貨幣,似乎「無中生有」了。恭喜你們,踏入現代經濟政策的思考領域。改變基本工資的把戲,在金本位貨幣制度下玩不起來。

在本文說明的故事中,若是 A (雇主) 要支付金幣做為工資,那麼即便政府下令調漲基本工資, A 也沒更多的黃金支付更高的工資。因為黃金不能無中生有,不會隨政府的政策的增加或減少。故以金幣作為貨幣時,工資數目以及商品標價數目只能從商品的交換比例來決定。

但若是在基於信用的紙幣制度下,政府規定基本工資的把戲就玩得起來了。在這種制度下,所謂的工資數目不過是寫在紙上的一個數字。基本工資從一元漲到二元,對 A 來說只需把付給 B 的紙幣上之數字從一改成二。而在真實世中的玩法也差不多,雇主支付給員工的是寫著數字的支票,上升的數目字,由銀行系統所吸收,沈到金流循環之中(貨幣流動性)。只要大家不在同一時間兌現,這個循環就不會崩塌。

三、現實世界

將第一節最後引申出的結論套入到現實世界中的話,又將發生什麼事呢?

(一)、基本工資調漲的受益對象,一定是那些有工作的勞工。對那些沒有工作的失業者而言,基本工資調漲與其無關。也就是說失業者在調漲基本工資前,可歸類為剛好可以維生的人。那麼在調漲基本工資後,那些失業者將會買不起漲價後的商品,難以維持生計。嗚呼唉哉。

(二)、如果物價變動率不及工資變動率,那麼廠商為了保存資本,就會減少雇用的勞工,或是取消預定雇用的新勞工。受此影響的對象,仍然是失業者以及處於雇用邊緣的臨時工。

我再提供一個訊息,是一般人也可以從日常生活觀察到的事。生產食糧等民生必需品的勞工,他們的工資水準通常剛好及於基本工資。不幸的是,食糧等民生必需品的價格,也最容易受到最低工資的波動而改變。他們的工資漲幅直接被他們的每日所需購買的商品價格漲幅抵消。我在本文中,以生產麵包為例便是因此之故。

再說到物價波動,如果我們以單項商品分別討論,將是一個有趣的話題。以豬排便當和筆記型電腦為例。5年前的豬排便當一客50元,現在漲到55元,漲了 10% (我住高雄,以高雄的物價水準為主)。5年前的筆記型電腦,一台要價四萬,現在一台兩萬五就可以買到更快更好的機種,跌了 37.5% 。在這5年間,我的薪資從二萬五漲到三萬,漲了20%。工資漲幅略高於豬排便當的變動率;但是遠高於筆記型電腦的變動率。對我來說,豬排便當平均一年漲一元的漲幅,實在感受不出來;但是筆記型電腦一年跌3000元卻是實實在在的好處。

縱然在五年間,我的薪資不變,維持在二萬五千元。豬排便當單價5元的漲幅,並不會顯著地改變我的生活水準。若我一個月要吃掉90個豬排便當(每天三餐都吃便當,吃30天),五年前每月花費4500元食物費,現在每月則是花費4950元食物費。相較於二萬五千元的月薪,仍有餘裕。我離飢寒交迫的困境還有很大的差距。

四、基本工資與最低生活水準的謬論

最低生活這個觀念,缺乏人們賦與它的那種精密性和科學的嚴格性。原始人的生活環境,是那些受了資本主義的縱容,而慣於享受的後裔所絕不能忍受的,可是原始人卻能適應。可見沒有所謂生理的最低生活這麼一回事。 Mises,《人的行為》(夏道平譯),p.743

我再怎麼看,台灣的生活水準跟原始人比起來仍是雲泥之別,也比十年前的台灣社會還富裕。不提高基本工資就不足以維持最低生活水準的說法,實在是不知所云。如果最低生活水準的說法成立,那麼長期失業者和遊民早就死光了。最低生活水準的定義,說穿了就是「面子」二字。

結論中也一再指出,調漲基本工資會直接對失業者與臨時工造成不良影響。擺弄數字安撫一些有薪者,卻讓更弱勢的一群人生活更窘困。這種把戲實不足取。

本人近五年中,就業三年,失業兩年。幸好基本工資是在我就業時調漲,我感覺不到影響。若是在我失業時調漲,我大概要少吃幾餐了。

相關文章
樂多舊網址: http://blog.roodo.com/rocksaying/archives/13877019.html

樂多舊回應
未留名 (#comment-21295515)
Mon, 04 Oct 2010 23:09:01 +0800
台灣有奧地利學派的學校嗎?
未留名 (#comment-21309280)
Mon, 11 Oct 2010 02:25:49 +0800
先說聲抱歉,上週公事繁忙,遲了回覆。

我很好奇,你為何想知道這件事?

我大學跟其他人一樣,學的是流行的經濟學理論,像四人幫那兩本。進入研究所後,才自行從圖書館的書籍中,學習奧地利經濟學派的理論內容。

由於是看書自學的,所以我也不知道台灣有沒有任何人在教授他們的理論內容。我只能從書中得知台灣有三位教授對此學派涉獵頗深。

1.夏道平教授。已經辭世。

2.吳惠林教授。

3.黃春興教授。我五、六年前曾透過電子郵件,向黃教授請教過 Hayek 與 Rothbard 對財產權的見解差異(關於植拓理論與財產權起源, http://blog.roodo.com/rocksaying/archives/384186.html)。他現在應該還任教於台灣清華大學。
jocosn@yahoo.com.tw(jocosn) (#comment-21622125)
Fri, 25 Feb 2011 07:08:38 +0800
失業兩年?大大你過謙了。是不是去讀書,so 婉轉寫失業兩年?這樣顯的比較低調。
我來這裡好幾次,一直很好奇為什麼特別開個 topic :經濟學/奧地利經濟學派?
你好利害,研究技術之虞還有時間研究&寫這麼深入的經濟學論述,還不是經濟系的就更利害了。只能說佩服 2 個字。
未留名 (#comment-21625795)
Mon, 28 Feb 2011 03:13:44 +0800
不,我真的是失業。在三份工作之間,各失業一年。我每次失業都會在blog上說,有記錄可查。哈哈。

對我來說(我學到的經濟知識),失業是正常現象。從現實狀況來說,指望一份工作吃20年飯,也是非常不切實際的想法。

總之呢,我算是個習慣失業的人。所以對於基本工資與就業這些問題,看法是現實的。

你過獎了。電腦技術只是我混飯吃的工具,程度很一般的。再者,我身為一個商學碩士,所以懂一些經濟學是很合理的也很正常的。
未留名 (#comment-22392432)
Thu, 29 Mar 2012 12:50:30 +0800
夏道平沒能翻出的是:
~ Primitive man, adjusted to a more animal-like than human existence, could keep himself alive under conditions which are unbearable to his dainty scions pampered by capitalism. ~ 我們把它翻的誇張點簡單點:

"~ 原始人,像隻豬(動物)一般而不是像個人般的活著,當然可以在在資本主義制度下養尊處優的現代人無法生存的環境中生存下去."

如果是這樣翻,不曉得你的想法又會是如何?
未留名 (#comment-22392664)
Thu, 29 Mar 2012 14:19:43 +0800
這段話就是把前一句話用另一個角度再說一次。
反覆陣述在原始人的生活環境中,原始人還是找得到生存之道。

在資本主義制度的現代環境中,物資的充裕程度,遠非原始人所能想像的。
就算是一個遊民,他的生活在原始人眼中也是天堂般了。
除非你有意為之,否則你想過原始人的生活都沒機會。
只要你願意,你總是找得到衣服穿;雖然是別人丟棄的舊衣。
只要你願意,你總是有水喝;雖然是水龍頭流出的自來水。
所謂的最低生活水準,到底要多低才有機會讓你必須像動物一般?

如果最低生活水準都說不清楚,又怎麼聯結到基本工資上解釋基本工資的必要性。

特別在以貨幣為交易媒介的資本社會中,工資水準事實上就是物價水準。
工資的數目字變大了,等於物價的數目字也會跟著變大。
這就是我正文中一開始談「工資與商品價格」所闡述的事。

基本工資調整不同於個人的加薪,基本工資變動會明顯影響物價變動。

十萬人買樂透,有一人中頭獎,那個人會成富翁。
十萬人買樂透,十萬人都中頭獎,沒有人會改變。

不要把基本工資的調整,與個人薪資的異動混為一談。
未留名 (#comment-22394156)
Thu, 29 Mar 2012 23:14:01 +0800
唉!我的意思是你看的只是夏道平的翻譯書而已.
而那種翻譯是無法翻出為什麼 Mises 不會成為顯學的.
expectation , anticipation, 和 rude state總有些差異的.

你理由到挺多,呵
我想你應該直接看看Mises的原文,看看你是不是能接受他那種語氣
再來討論吧,我不是唸經濟的啦,純粹從英文的角度去看而已.呵
事實沒你想那麼嚴重啦
如果人類能找到出路,漲不漲薪資,人類都會找到出路;
就漲個薪資而已.你不是自打嘴巴.
未留名 (#comment-22394204)
Thu, 29 Mar 2012 23:38:44 +0800
我想我講講我非經濟的想法好了.
我以前看了Economics in One Lesson,覺得很有趣
於是上網 Ludwig von Mises Institute http://mises.org/
看了一些 Rothbard 看了一些 Mises
看了半天就在那邊像繞口令般.
就像你的觀念,
你認為原始人能找到出路,不漲薪資人類也能活著.
那你憑什麼認為漲了薪資,人類就活不下去?
也就是再怎麼惡劣的環境,人類都能活著;可人類就活不過通貨膨脹????

不漲薪資是human action 漲漲薪資就不是human action?

看Mises 那有點類似看李敖的文章,他會有很多信徒,但不會是顯學.
呵,不同你抬槓了.
未留名 (#comment-22396102)
Fri, 30 Mar 2012 17:12:43 +0800
> 不漲薪資是human action 漲漲薪資就不是human action?
這造句形式還不錯,想突顯我的論點的矛盾,但仔細一想就是空話。

我從未說過我贊成的才叫human action,反對的就不叫human action。

不漲薪資是human action,漲薪資也是human action。
贊成漲薪資是human action,反對漲薪資也是human action。

我所表達的論點在正文中就有談到,調漲基本薪資的結果與這個政策所設定的目標背道而馳。

在正文中我提到遊民。這群人沒工作根本不在基本薪資調漲的受益範圍之中。
難道基本薪資調漲時,這些沒工作的人就會突然有工作嗎?這顯然不可能。
甚至可說他們將會是首當其衝的受害者。這些人的狀況就不用考慮嗎?
還是說這些遊民在你眼中只是人類社會的失敗者、殘渣,不必理會。

至少要拿實證統計數據,證明調漲基本薪資也會改善那些人的生活水準,我才會改變我的立場。
不過就我所知,目前的實證研究結果多是負面影響。
這也是為何我國調漲基本薪資時,也不敢一次調高。
就是要只調一小格,才好讓貨幣循環系統緩衝吸收。

> 看看你是不是能接受他那種語氣
語氣嚴苛 = 不好。
語氣溫和 = 好。
你的想法倒是淺顯易懂。

我是老子思想的學徒,三天兩頭就要說上一句「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Mises 的語氣在我看來還很中肯呢。

德不孤必有鄰。不成顯學對於 Mises 的學說而言,是種稱讚。
Mises 那種不加掩飾、直指本性的論點,本來就不為一般人喜好,不成顯學才正常。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後者是更高階的德行修養。
對我而言, Mises 的學說是在修德行的過程中必經的臺階。
未留名 (#comment-22396902)
Sat, 31 Mar 2012 01:02:00 +0800
唉,你只有"讀"點"書"的"人"的自大而已啦
老子沒你那麼囉唆啦.
呵,網路你這種人多的是,以前朱邦復也是一咖.
語氣不是只有嚴苛或溫和而已,像你這樣亂說一氣也是一種.
我只是看你拿著夏道平的翻譯,覺得好玩(不能說好笑,否則你大概會生氣厚)
看來你也只是拿著學識顯掰
說你是老子的信徒,真是不敢恭維. 你自己玩吧. 祝你玩的愉快啦,lol
shihlon.chen@gmail.com(SLChen) (#comment-22701980)
Tue, 04 Dec 2012 13:46:02 +0800
我覺得您的論調忽略了很多事實。

首先,你沒有考慮到國際貿易的事實,以及資本剝削的問題,除非現在台灣還處於農業社會,否則你的論述就跟現實差距甚遠。

我來這樣假設好了。假設當一個麵包廠老板生產1個麵包可以賺0.1個麵包,他花1個麵包的代價請人幫他制作,每天產量20個麵包,而假設人一天所需熱量為0.8個麵包,那老板實際上賺了2個麵包,給了工人1個麵包後,他還實際累積了1個麵包的資本。而工人吃掉0.8個麵包,所以他還可以拿0.2個麵包去交換養樂多來喝,但是實際上人不需要養樂多也可以活,但是不喝養樂多工人每天都不痛快。

但是有一天老板發現這附近沒有其他麵包廠,或是其它麵包廠都是他好朋友,他(們)發現每天給工人0.8個麵包他還是可以上工,於是老板決定給0.8個麵包,養樂多別喝了,老闆永遠賺不夠多,人怎麼會嫌賺得多?於是工人每天都沒有喝養樂多,日子很難過。

這裡提出兩個問題:
(1)老板其實不差那0.2個麵包,但他會體會工人的苦而寧願不多賺嗎?他多賺並不是更努力生產,而是他沒有對手,經濟效率沒有增加,但是分配確更不均勻,並且傷害到養樂多業者的生計,這樣合理嗎?
(2)工人喝養樂多到底算是虛榮享樂還是人類的基本生存權?舉個例子,假設在台灣寫程式的成本大於在越南找工程師,你也不可能說想移民去越南就去越南,老板於是說,你用什麼智慧型手機,你穿什麼百貨公司的一幅,你從現在開始只要不用手機,穿路邊攤,喝水每天吃米不配飯,我就不遷廠越南,你覺得有沒有侵犯到你的基本生存權?也許你會說我可以跳槽,但是生產力的高低,事實上跟一國的生產要素有關,某個國家擅長生產A,某個國家善長生產B,但是在國際貿易下不是全生產A或B的效率最好,而是擅長A的生產80%的A和20%的B是最有效率地,反之善於生產B的國家相反最好,於是你在台灣軟體工作還是找得到,但是嚴重萎縮,這時候如果老板威脅你在台灣領越南工資,過得比越南人還差的生活,有侵犯到你的生存權嗎?

麵包廠老板把工資降到0.8麵包之後,發現了一個荒島,這個島非常歡迎麵包廠老板加入,但是不歡迎沒錢的工人任意加入,而這裡只要支付0.5個麵包就可以請一個麵包工人,但是島上最低生活所需是每天喝0.8瓶養樂多,而不是吃麵包,於是麵包廠老板決定拿多賺的0.2個麵包去買1瓶養樂多進口到島上去,然後再從島上換得0.6個麵包回來,於是老板的麵包廠不需要生產這麼多麵包了,他用換的利益更大,於是他減產麵包,大量生產養樂多,但是養樂多由於在老闆家鄉經濟價值低,本來的工資就剛剛好是基本需求,而且自從他的工人不再喝得起養樂多後,養樂多市場更差,價值更低,甚至給0.2的麵包來請麵包廠工人part time生產,還想繼續喝養樂多的工人就會來,於是麵包廠老板乾脆就把所有養樂多工廠合併到麵包廠,一開始工人兼著做養樂多工資又回到1個麵包,可是久了老板又動腦筋,我的養樂多全部賣到島上也可以,我的利益更大,這裡的工人其實都可以不用喝養樂多,我也不怕養樂多銷不出去,妤是又把薪資降到0.8麵包,並且造成島上的養樂多工廠大幅倒閉,那邊的工人在老板疏通政府關節之下,願意每個月領養樂多寄回島上來當外勞,於是老板大幅裁撤麵包工人改換外勞,並且減少麵包產量生產養樂多支付工資。於是兩國的利益通通集中到老板手上,老板回饋給政府高官,反正只是搬來搬去就多賺的,是壓榨來的。經濟學家於是說,這是經濟效益,得等到島上人民的生活水準提升到麵包故鄉的程度,才能恢復原狀,大概需要10年來發生這項變動,讓經濟取得平衡,於是這10年間麵包工廠的人只要能忍受10年不吃東西,或是吃很少快死不活,就能看出經濟的好處。想想我的祖先,根本不吃麵包,也不喝養樂多,只要你不在麵包工廠工作,你躺在家裡不動,只要吃蒸熟的麥子也就不會死了,反正你吃麥其他人也吃麥,大家都沒變對不對?你吃麵包的時候,大家也吃麵包,現在改成祖先的吃麥,非常公平。

於是,島上和麵包村老板,每天吃麵包喝養樂多,多到吃喝不盡,乾脆丟掉,加上生產也比較沒有市場,只有老板官員吃得起,於是開始減產並且開始做超豪華麵包跟超營養養樂多,M型市場需要M型商品,這個社會終於進步了。

這種把個人的權益拿來跟整體利益作比較,然後得出為了更高的福祉,所以來點犧牲是無所謂的結論,納粹德國早已證明只有摧毀文明。

而且即使就你的舉例來說,提高基本工資導致大家消費麵包花更多錢而實際所得沒變,但是真的如此嗎?如果真的如此為什麼所得高的國家花在生活必需的比例反而大幅降低?而且當麵包的價格提高,雖然每個人的實質所得不變,但因為價值提高就會產生資源往更有效益的地方分配,會開始有人想投資金錢下去改善麵包的生產成本,或是乾脆把麵包都用進口,讓消費麵包的人去生產更高附加價值的東西。

台灣現在的問題就是如此。因為稅負不公平,補貼不公平,盈餘分配不公平,導致我們的生產效率提高了1倍,竟然實質所得降低了不止10%,而且發生的時期竟然是世界經濟大多頭的10年,是許多非開發國家開始開發的這10年,這從財富集中跟GDP成長1倍可以證明。證明放任沒有管制的經濟,其實不是經濟學家說得那麼往經濟效益前進,而是往少數特殊資本家的利益前進,資本家的利益不是建立在效益上的,而是建立在壟斷與剝削。國內保護的國產汽車就是一個例子,國家保護並不會導致他便便宜,反而是越來越貴效能卻沒有太大提升。

台灣由於反共,變成極右派資本主義的溫床,高喊經濟效益卻不講分配,也不講合理的資源分配,所以最後就邁向剝削式的cost down思路,只能做這些產業。我們對於效益的解釋,集中在成本的降低,非常愚蠢。所以只培養出不長進的產業。工資提升,短期來看實質所得並無增長,但是通過這種刺激性的通膨,可以刺激經濟成長與效率提升,這就跟很多台北人明明房子漲價,你換房子還要花更多錢,卻反而大家更愛買房子是一樣,看似無利可圖,無形中卻刺激的房地產業,仲介業,甚至提高了屋奴的工作效率。所以當麵包通通漲2元,就會變成精緻麵包,你雖然都只得到1個麵包,但是麵包不同了,這就是工資漲的好處。
未留名 (#comment-22703148)
Wed, 05 Dec 2012 10:50:57 +0800
在我的例子中,麵包廠老闆自己不能生產麵包,他必須雇用具備這方面技術的勞工才能生產;反之亦然。兩方的條件是相同的,所以議價後的交換比例會是1:1。

但你給的設定中,顯然麵包廠老闆自己就能生產麵包,他可以自給自足。除非勞工的工資低於1個麵包(例如你說的0.8個),否則麵包廠老闆根本不必雇用勞工。

這就有個抉擇。麵包廠老闆可以自給自足,不雇用任何勞工,所以其他勞工就餓死了。或者,麵包廠老闆以0.8個麵包雇用勞工,於是勞工有麵包吃,而麵包廠老闆也被人罵剝削。
ps1.基於自利原則,既然老闆自己就能做麵包,所以他不考慮用1個麵包雇用勞工。
ps2.在我的設定中,1個麵包是最小單位。如果不給勞工1個麵包的話,勞工就連1個麵包都做不出來,又哪有0.2個麵包剩餘。

你愈後面就添加愈多的變動條件,例如不同生產力的勞工(荒島勞工、越南程式設計師)、不同品質的麵包、不同的財貨(養樂多)。但你似乎認為多出這麼多條件後,不會影響結果。

我也可以這麼說,麵包老闆以0.8個麵包雇用勞工(勞工只得八分飽),剩餘的0.2個麵包轉化為資本後,老闆再投入生產循環中。
1.如果老闆再投入麵包生產循環,使麵包品質提高,只要0.8個麵包就能讓勞工得到十分飽。於是勞工有了0.2分的精力剩餘。
2.如果老闆投入養樂多生產循環,使養樂多的生產量提高,可以賣更便宜。使得本來買不起養樂多的勞工現在也買得起。養樂多補充了勞工的精力,所以勞工得到精力剩餘。
這每一個結果都可以解釋為工資提昇。
促成這個結果的原因是生產循環結構改變,而不是法律上規定的工資數字改變。
事實上,你所說的每一個好結果,都立基在你說的剝削上。

既然你也認同「不應該為了得到更高福祉而犧牲少數人」。那麼提高基本工資不也是如此嗎?
為了提高多數人的福祉,而犧牲5%的人(以5%失業率計算)。

你說的世界經濟大多頭時期,是國際貿易帶來的結果,它讓開發中國家的勞工工資提高,也讓已開發國家的人暫時享有更低價的商品。這是要素價格均等化現象。
要素價格均等化,意味著工資低的人的工資提高,但也會讓工資高的人的工資降低(或者工資不變但職缺變少)。
台灣現在的狀況,差不多跟二、三十年前台灣經濟起飛時期,歐美等國的狀況一樣。
那時歐美各國一方面享用MIT的低價財貨,一方面面臨了失業率提高、工資降低的問題。也一度興起保護主義的想法。

這個社會確實存在稅負不公平,補貼不公平,盈餘分配不公平等現象。但這是基本工資可以解決的事嗎?
基本工資何時變成了萬靈丹。
未留名 (#comment-22708710)
Tue, 11 Dec 2012 21:22:57 +0800
可能我的大腦最近退化不少,字數太多的文章有點看不了,

個人異想天開,如果政府能多設立一些圖書館網咖(最好有小點心吧台)或是免費租借平板,讓失業者當網路走路工,每天上上網寫寫政府釋出的OpenSource專案 或是 參與國外搜尋外星文明或是末日隕石活動 或者 國軍的網路兵棋對抗,累積一定點數就有消費卷可拿

那麼對某些失業者來說,應該是蠻幸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