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更新: 2006-08-23

Comment~~「自由不一定多元」

在從事經濟學研究的過程中,最讓我困擾的問題在於,通俗著作中充斥了太多錯誤觀念和偏見。在這篇「自由不一定多元」文章中,作者對自由、多元、經濟理性和人的選擇等等內涵之理解皆非正確。經濟學的通識教育顯然出了問題。

作者以兩幢房子供人挑選為例,強調在「經濟理性」的限制下,人們「被迫」選擇在大馬路邊的房子,因為大馬路邊的房子較保值,因此「經濟理性」限制人們選擇的結果。然而,在「不自由社會」下,人們不具有選擇的機會,只能接受上頭分配的一幢房子。是以,在「自由社會」下,才具有兩幢房子可以選擇的機會。

作者又謂兩幢房子只有位置不同,其他條件相同,但不論個人偏好為何,「經濟理性」皆會迫使個人無視其偏好而選擇大馬路邊的房子,概因其「較保值」。從邏輯上,「較保值」一說違反其「只有位置不同,其他條件相同」之前提條件,因為「較保值」是另一個不同的條件。光就此點,便可論斷作者之推論過程有瑕玼。撇開邏輯遊戲不說,作者所述之選擇過程也太過簡略。真要說起來,還要再想想「我是現在就要住這幢房子,還是以後才要住」。如果是以後才要住,那麼就算我偏好幽靜環境,在兩幢房子現值相同的情形下,我也會先買在大馬路邊的房子。反正我現在不住,大馬路邊的房子就算再怎麼吵鬧,也不涉及我的偏好而降低我的效用,不是嗎?等大馬路邊的房子升值而巷弄內的房子貶值後,我便可賣掉大馬路的房子,去買巷弄內的房子後住進去。賣高買低,我不但滿足了我住在幽靜環境的偏好,還多賺了一筆差價。

房屋位置和保值性是兩個影嚮選擇結果的條件,是以我方才提到從邏輯上看,作者之推論過程有瑕玼。正確推論過程中,如果我立刻就要住進房子,則對環境的偏好優先於保值性。如果我以後才要住進房子,則保值性的偏好優先於居住環境。在自由社會下,我們不但有選擇的機會,還有這麼多選擇的把戲可玩,這難道不算「多元」嗎?

最後要提到「經濟理性」一詞。細心者或可留意到,上述提到「經濟理性」時,皆是「擬人化」、「實在」的,如「經濟理性皆會迫使個人無視其偏好...」。這是正確的嗎?在奧地利經濟學派中,沒有「經濟理性」此一詞彙 (蓋其無意義罷了)。在討論人的選擇時,我們通常是用「市場機制」而非「經濟理性」,這兩個詞彙之意義並不相同。在現實中,人們常常言行不一,然而市場機制總是誠實的。

市場機制此一概念,不涉及任何道德判斷,沒有任何利益,也沒有任何目的,不論左右,此為深究市場機制者之共識。它僅僅是指稱社會上眾人行為的互動秩序之概念。眾人行為應該會產生什麼結果,市場機制就真實地反映出來。它的真實性就如 1+1=2 。

市場機制是反映人心的鏡子:媒體自律篇

一個人嘴巴說些什麼,並不準確,重要的是他最後做了什麼。如果他一直說喜歡幽靜高雅的環境,但在上面的例子中,卻買了大馬路的房子立刻住進去。那麼市場機制只是誠實地反映此人言行不一的行為,此人心中,實際上就是重金錢數量而輕居住環境,絕非「經濟理性迫使其違背個人偏好」云云。在這一點上,有些專業的經濟學家都未具有正確觀念,而提出「顯示性偏好」一詞用以修飾,則一般只修過 4~6 學分通識性經濟學的人,更易誤解了。

樂多舊網址: http://blog.roodo.com/rocksaying/archives/20572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