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更新: 2007-03-14

法學中的事實與罪行

Tags: 法學

對未曾接觸法學內容的人而言,通常不理解也不需要區分事實與罪行之差別。因為多數時候只需要知道結果為有罪或無罪就夠了。然而一但開始進行探討,隨著討論內容之深入,其間差異就會漸漸明顯而重要。譬喻而言:距我一公里以外的兩件物體,就算長度差了10公分,我也覺得一樣長;但若那兩物體就在我面前,我就覺得差很多。

為什麼發生了看似同樣的事,有的是罪行、非法行為,有的卻合法呢?此為法學基本課題。

一般人很容易將「事實」和「罪行」混為一談,他們的想法大致是:假設我殺了一個人,亦即發生「殺人事實」時,就是發生了「不守法行為」。然後我們要討論這個不守法行為應否懲罰。然而照上述想法,任何一位軍人在戰鬥行為中射殺敵方軍人的行為就是「不守法行為」。如此又與一般人的常識相違背,常識以為軍人職責在保家衛民,在戰鬥行為中射殺敵方軍人也是基於職責所為,常識不將之視為罪行。

在法學中,事實是客觀的、一個存在或曾經存在過的狀態,是一個描述客觀狀態的敘述。殺人事實如「某甲持槍射擊某乙頭部,導致某乙立即死立」,就是一個曾經存在之客觀狀態的敘述,這是事實。在這樣的敘述中,不存在是非善惡的意義,沒有守法或不守法的屬性區分。

接著我們開始將身份、情境等代入。某甲是否為軍人;某乙是否為軍人;某甲與某乙是否為敵對雙方;雙方是否處於戰鬥狀態等等。法學討論就此展開,在這過程中才會引入是非善惡、道德法律等內容。承上述,當我們將身份、情境等代入後,得到的敘述是「一名軍人持槍抵住一名平民的頭部,並冷血地連開數槍轟爛了平民的頭部」,並獲認可時 - 法官或陪審團依法律內容評判 - 這樣的敘述才是「罪行」。

我們於事後套用法律內容,加以評判構成此一事實的行為是否應該懲罰 (這行為是不守法的、有罪) 。事實歸事實,要經審判後才能決定這是守法行為或不守法行為。換言之,就算某人做了眾人皆曰可殺的行為,只要未經審判,就不能說他的行為是不守法的。當然,道德上是另一回事。

樂多舊網址: http://blog.roodo.com/rocksaying/archives/2850399.html

樂多舊回應
HACGIS@gmail.com(tokimeki) (#comment-4175357)
Wed, 14 Mar 2007 20:00:15 +0800
最後那一步還有一個問題,即便審判後確定有罪,也不一定能「執行」法律上的「正義」。

為何不一定,這同樣是能力的問題,不過呢,大眾的觀感通常是對「罪行的懲罰」才算了事,而不是過法庭玩家家,在這樣的要求下,多少會有一些遺憾的事情發生。
未留名 (#comment-4217239)
Mon, 19 Mar 2007 16:17:25 +0800
在我眼中,正義只存在於法律之中,法律之外沒有正義。同時,多數法學人士也持有這個觀點。「執行」法律之外的「正義」,我們叫「私刑」。

如果你認為審判有罪不代表「執行正義」了,那麼你的問題 - 真正的問題 - 其實是「為何司法系統不能令人民信任」,問題的核心是信任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