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更新: 2007-09-15

湖南祭祖行雜談

前一陣子趁著失業無事之便,去大陸湖南祭祖。從高雄到香港,再從香港轉機到長沙。沒三通就是不便,這一折騰又是一筆開支。接著由堂兄和他的外孫女婿接上車,一路行到祖藉地桃源縣。就是陶淵明不小心迷路進去,出來後寫了篇桃花源記的那縣。但我祖藉地不在桃花源,桃花源還隔了好幾座山頭呢。

我是在台開枝立葉的第一片葉子,更通俗的稱呼是「外省囝仔」、「外省第二代」。我不喜歡這個稱呼,畢竟我確實是在台灣土生土長的人。更何況從小到大,只要我自己不說,沒人看得出我是外省仔。我為什麼要接受那些福佬沙文主義者的稱呼?

開放發展快,城鄉差距大

常聽人說大陸自從改革開放後,發展很快。我心中也早已把大陸地區經濟落後的印象消除了。啟程前我家人準備了一堆生活用品說要送給那邊的親友,我看到後還笑著說「沒搞錯吧,那邊現在沒這麼落後了」。可是到了祖藉地後,才了解什麼叫「城鄉差距」。是我搞錯了,我們帶著這堆生活用品還是有用的。

到了長沙時,市街景色確實繁榮,與台灣的都市景色相比,毫不遜色。高樓華廈林立,印象最深的是湖南廣電媒體集團的那棟樓。筆直的大路上,有許多的汽車在行駛著。只是行人穿越馬路,鳴叭聲此起彼落,顯得他們普遍缺乏交通安全的觀念。可是坐車一路往祖藉地行去的數小時路途中,景色數變。

在縣城境內,街景還很新,只是行人少了許多。而在縣城與縣城之間的鄉村地區,就顯得相當破舊。沿路只見行道樹,兩旁的田地中稀落地有幾間房舍。沿路上還不時看到幾塊路牌標語,寫著「嚴禁佔用道路洗車、圈養牲畜或晒穀打糧」、「嚴禁以路為市、佔道營業」。印象中,我只在十幾年前的小學時代,看過附近的農夫佔用道路晒穀的事。想不到在大陸這種事還相當普遍,只是那幾天湖南地區多雨,路上沒人晒穀。越往鄉間深入,道路品質就愈差。縣城四周還是柏油路(他們叫「油沙路」),到鄉城是水泥路,再來就是碎石路和泥土路。最後的那2小時的路程,都是在碎石和泥土路上晃晃盪盪。

若把台灣鄉村地方的景色空間乘上十倍、二十倍,約略就是上述所言。把空間距離乘上十倍、二十倍,那之中的生活品質差距可不只乘上十倍、二十倍。在台灣,走一公里的泥土路還算得上新鮮有趣。可要走上十公里、二十公里,那任誰也不會覺得有趣。在台灣,開車走上二、三十公里路(而是還是柏油路),約一小時路程,就可以到市區的大賣場採買用品。在大陸,空間放大十倍。要開兩、三百公里路,花上老半天時間。台灣幾乎在五分鐘的路程中,就有便利商店,商品種類繁多。大陸大概要花上半小時到鄉市的市集中採賣,而且種類很少。有些店就一個櫃子擺著屈指可數的商品。鄉村地方生活用品匱乏,難怪我家人會帶上一堆生活用品送人。這才叫「城鄉差距」。可以這麼說,台灣的城鄉差距根本不算城鄉差距。

鄉村用井水、燒柴火,除了電視和電燈(白熱燈泡,不是日光燈)基本看不到其他電器用品。我就沒看過那邊的親戚有家用冰箱的。真的是「家徒四壁」,大多數的客廳除了一張方桌和幾張矮凳外,就沒別的東西了。頂多牆上貼張上書「天地宗親師」五個字的紅紙拜拜。有些人家在旁邊另外再貼一張毛主席像(上書東方一片紅的對聯)。要說十年來鄉村房舍外觀有哪些地方的改變最明顯,那就兩點:一是房舍翻新,另一就是衛星電視小耳朵。站在山坡上向四周眺望,最顯眼的現代化物品就是家家戶戶外幾乎就有一個衛星電視小耳朵。在鄉下當然沒網路,所以好一段時間沒得上網。

我評估一下,湖南的城鄉差距有三十到四十年。鄉村還有泥土磚房。祖藉地的廁所還是水泥茅坑,如廁後沒水沖。依傍池塘的人家就好點,茅坑通池塘,排洩物直接成了塘裡的肥料。房舍旁邊養豬、養雞,日常生活打井水。靠縣城的的廁所就好些,瓷製便坑,可以沖水。日常用水則是以馬達抽井水到水塔,再利用水壓從水龍頭出水。

有趣的是,侄女婿十年前到海南島工作過,他說那邊更誇張,連廁所都沒有。家家戶戶都是自個到田裡解決。你蹲一角、我蹲一角。嗯完之後,東西讓田裡的螞蟻、蚯蚓解決。見怪不怪,沒人會笑,因為一笑就會出亂子。

頭一次體會什麼叫輩份

我爸是49年隨政府播遷來台的軍官,湖南剩下我爸的兩位兄長(即我大伯和二伯)。我爸來台之後過了二十幾年才結婚,也因此我在祖譜上的輩份排得高。在台灣一直沒感覺,到了大陸後才知道什麼叫輩份。一到祖藉地,就是爺爺、叔公的稱呼聲不斷。最小的是侄女的孫子。上面剩一位族叔(我爸的堂弟),平輩的只有我堂兄和一位族兄,這兩位也快七十十歲了。

祖籍地剩下我的堂侄一家人守著祖宗傳下的薄田。喔,在大陸的土地制度中,那不是祖宗傳下的,而是國家分配的。說到土地,就不得不插個話題。祖父時代家境小富,購置了一大片土地,可以說整片山坡都是石家的,也因此算上富農。我爸還是國民黨軍官。「地富反壞右」這黑五類中,就佔了富農和反革命分子兩類。中共建政頭三十年的土地清算、反右、文革等運動中,被鬥被批。大伯一家人的生活可苦了,二伯一脈則絕了嗣。

二、三十里外是另一種話

台灣僅閩南語就有多種腔調,傳統上可分漳洲腔、泉洲腔、蘭陽腔、海口腔。簡單點就分南、北腔。有兩個詞可供大家區分你是南部人還是北部人,即「肥皂」和「橡皮擦」。另外「吃粥」的發音可以分辨是否為宜蘭人。這是我當年在淡水工商學院唸書時的經驗。

在湖南,這種腔調差異就更明顯了。當地人有個說法「差二、三十里就是另一種話了」。什麼長沙話、常德話、桃源話、寧鄉話。以縣為名,方言眾多,而且差異頗大,不只是口音的差別。長沙人就聽不懂桃源話。而他們講起普通話也有股腔調。看過徐克「笑傲江湖」國語版的人參考一下,劇中日月神教苗人說話的腔調,約略就是湖南人說普通話的腔調。

樂多舊網址: http://blog.roodo.com/rocksaying/archives/4141807.html

樂多舊回應
未留名 (#comment-14472119)
Sat, 15 Sep 2007 20:35:26 +0800
物質的差距不重要,(台灣有更窮的地方)
向上的企圖心才是重點。
我也剛剛從北京回來,
大陸的人(特別是知識份子)努力要追上並領導世界,
台灣的人只知道內鬥內耗。
未留名 (#comment-14499339)
Tue, 18 Sep 2007 12:52:20 +0800
分本省外省是一件很沒文化又沒水準的事...

對了! 謝謝你的黑米收藏書籤的教學,很簡單明嘹 (比官網的還要清楚)
未留名 (#comment-14518121)
Thu, 20 Sep 2007 14:57:56 +0800
其實,外省人這個稱呼,現在聽起來反而很順耳,全天下只有台灣這裡有這種族群,根本血緣上天南地北,只因為歷史和政客的捉弄,居然成了一個族群,吾等何其有幸?
現在遇到別人問我,都直接回答:我父母都是1949年過來的,我是不折不扣、徹頭徹尾的外省人。
未留名 (#comment-14738659)
Mon, 15 Oct 2007 22:27:23 +0800
湖南人才輩出.兩地皆然
我也是湖南人.背景與您相似
不管身處何地.身分證上改成什麼.
我仍然自許是自命不凡的湖南人.
握握手.老鄉
未留名 (#comment-14905497)
Fri, 02 Nov 2007 19:08:22 +0800
我則是不則不扣的本省仔嫁入外省家庭,
公公是安徽婆婆是常州,
在六四那年曾陪婆婆回家過,
你現在的感覺很多我都有過,
除了那時回去大陸沒似今的城鄉進步,
反到聽到婆婆說了句,
離開時上海是那樣回來了上海依舊沒變,
開放後想想短短這些年,上海繁榮到不行,
而我們卻原地踏步到如此!唉!
tsengla@hotmail.com(大陽光) (#comment-14937519)
Wed, 07 Nov 2007 08:40:35 +0800
想不到連版主這種功力的人也會失業
我作軟體作好幾年了
一直都感受不到老闆的尊重
最近考慮換公司或轉換跑道不再寫軟體了
面對未來的挑戰 心情很不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