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更新: 2005-09-17

「性」不分善惡

人性本善,亦或人性本惡?兩者皆非,不得其體。

孔子"食色性也"。以色性為例,色性者,若發乎情,止乎禮,則人稱善。若逾禮,而以強暴從之,則人稱惡。是以,非「性」分善惡。分善惡者,是吾心之利害關係,利則稱善,害則稱惡。

「性」,是自然本質,是客觀屬性,生而既有,本來如此,一如壽命、顏色、長短、空間等。試問我們會討論「壽命」是善或惡嗎?會討論「顏色」是善或惡嗎?對弟子問「食、色」,孔子答「性也」,掌握到「性」的自然本質,誠為得體。

但世人總不能理解善惡之分實在己心,孟軻荀況不得已而論之,雖言「性善」、「性惡」,實欲破之,其結論不在肯定「性善」或「性惡」,而在言人如何因其行為結果而分善惡,並成道德,導之以利。後人僅取標題之義,不得其體,淪為下流之學,終日辯善惡而不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