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更新: 2022-12-10

SQL 與 ID 欄位的處理策略與 Time-Sorted ID

我們設計資料庫應用時,都會遇到新增資料後產生一個識別代號(ID)的設計需求。但遺憾的是, SQL Standard 並沒有定義任何產生識別代號的型態或函數。但這種需求實在普遍,於是各種資料庫系統都發展了自己的一套做法。

我在「SQL Datatypes 相容性整理」一文中,整理了 SQL Server, PostgreSQL, MySQL, SQLite 四種資料庫各自產生識別代號的方法。這種各家不相容的狀況,使得識別代號這種普遍的設計需求,存在可攜性陷阱。

2022-12-10 更新,補充 Time-Sorted Unique Identifier (TSID) 內容。

首先強調一件事。 SQL Standard 沒有定義識別代號的型態或函數並不是設計缺失。因為 SQL Standard 從資料可靠性出發,傾向於 「在插入資料列前,你就要知道識別代號」 的設計方式。簡單地說,在插入資料列前,你就要自己算出一個唯一的 id ,並用這個 id 插入新資料列。

多年前,我就在「新增資料時自動產生識別代號的一些方法」說過這件事。而且我每次教育新人時,都要說一次。年年如此。

舉個例子來說,我有一張表單要儲存。表單資料會存入兩個表格, table1 和 table2。這兩個表格以 deal_id 建立關聯性。我先在 table1 新增一個資料列,而在 table2 新增的資料列要關聯到 table1 新增的這一筆資料列。

策略1:插入時自動產生id

此策略仰賴資料庫系統的「特性」。亦即每家資料庫的用法都不一樣,兼容性低。

假設我的 deal_id 定義為 serial 資料型態,採用插入資料列時自動產生 id 的作法。以 PHP 搭 PostgreSQL 為例,其操作如下:


$pdo->beginTransaction();

$stat = $pdo->prepare('INSERT INTO table1 (name) VALUES (?)');

if ($stat->execute(['record1'])) {

    $stat = $pdo->prepare('SELECT currval(pg_get_serial_sequence(?, ?))');
    $stat->execute(['table1', 'deal_id']);
    $row = $stat->fetchObject();
    $id = $row->currval;

    $stat = $pdo->prepare('INSERT INTO table2 (deal_id, qty) VALUES (?, ?)');
    $stat->execute([$id, 11]);
}

$pdo->commit();

為了避免插入 table2 資料列之前,又有另一個插入 table1 的工作改變了 deal_id 最新的序號值,所以必須用 beginTransaction() ... commit() 把兩個插入動作打包成一個交易事務。

你不用 beginTransaction() ... commit() 鎖住資料庫,那麼操作過程中查詢的 deal_id 最新序號值就可能被其他工作改變,結果不可靠。但用了 beginTransaction() 又會犧牲資料庫的執行效率。所以 SQL Standard 不喜歡這種作法。

策略2:插入前先取得id - SQL Standard 偏好

再來看看插入之前就先算好 id 的作法,亦即 SQL Standard 的設計偏好。

假設我的 deal_id 改成 character(8) 資料型態,用的是插入資料列之前就產生 id 的作法。而產生 id 的方法來自我寫的 TempId.php 。那麼操作方式變化如下:


require 'TempId.php';

$id = TempId::make(); // 先算出 id
// $id = tsid(); // tsid() 是 TempId::make() 的別名

$stat = $pdo->prepare('INSERT INTO table1 (deal_id, name) VALUES (?, ?)');

if ($stat->execute([$id, 'record1'])) {
    $stat = $pdo->prepare('INSERT INTO table2 (deal_id, qty) VALUES (?, ?)');
    $stat->execute([$id, 11]);
}

瞧瞧,對資料庫系統來說,這個操作簡單多了。完全都用標準語法,而且即可靠又有效率。只是應用軟體設計者就麻煩了,因為他得要弄出一個像 TempId 的東西。但 SQL Standard 就是認為產生識別代號(id)的工作應該是應用軟體設計者自己決定,而不該由資料庫系統承擔。

關於 TempId 與 TSID

產生 id 這事,有人選擇用標準化的 UUID (universally unique identifier)。但 UUID 缺點是 128-bit 長度浪費空間,而且並不具順序性,不能排序。所以又有人設計了基於時間的 Time-Sorted Unique Identifier (TSID)。具體內容請看 TSID – Time-Sorted Unique Identifiers

我的 TempId.php 就是一種 Time-Sorted Unique Identifier 。內容基礎按時序產生,包含年、月、日、時、分、秒、毫秒資訊。再用60進位法把時序資訊壓縮成 8 個字元長度的字串。並用檔案鎖產生時間間隔,避免同時有兩個人取得相同的 TempId 。

我刻意把 TempId 壓到 8 bytes 長度 (32-bit),這樣它的儲存空間就和 32 位元組 integer 一樣了。一般資料庫的自動序號型態,例如 PostgreSQL 的 serial ,所需儲存空間也是 8 bytes 。雖然字串為鍵值的索引效率不如整數鍵值,但至少不會浪費空間。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