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更新: 2007-04-12

談自由軟體之疏離與資本主義特徵

在我每天固定拜訪的資訊新聞網站中,三不五時會看到某位仁兄發表一些非資訊類的高見。前幾天又看到一篇 網際網路的左翼傳統 。不涉及學理的前半段內容大致正確,但後半段的結論卻是偏頗失當。從字裡行間,可以看出他矢志於左翼運動,以左翼人士自許。不過他恐怕與大多數自許為左翼者相同,不清楚什麼是馬克思與社會主義。

以自由軟體而言,其分享方式完全是盲目而不加選擇地授與任何人使用、複製、散佈與修改之權利。因此連 Bill Gates 也可使用 GPL 的軟體,也可修改與再散佈。雖然就我所知 Bill Gates 從未這麼做,但那是他不行使之故,而非 GPL 不許他使用。儘管 Bill Gates 非常討厭自由軟體,而自由軟體陣營也同樣厭惡他所代表的智財權陣營,但他使用自由軟體的權利仍然與其他任何人一樣,毫無二致。就這一點而言,他是自由的。在學理上,這樣的分享方式、亦即權利關係之建立,完全是疏離的,這是資本主義的特徵。 Karl Popper 在其著作《開放社會及其敵人》中曾生動地比喻所謂資本主義之生產與交換關係,完全是蒙著面、隔著紗簾窗進行,誰也不知道交易對象是誰。而馬克思稱這種現象為「異化(Entfremdung)」或稱「疏離」(See also: 馬克思,《資本論》;楊世雄,《馬克思的經濟哲學》)。

社會主義之所以稱為「社會主義」,就在其強調人的行為之「社會性」。淺白而言,人的行為之社會性亦即求認同、分你我、別親疏。所謂結合經濟規律的發展與人的自由意志所建立之各取所需的生產與分享社會,是同一階級,亦即歷史的承擔者–無產階級–之間的分享 (可能我眼拙,沒看到《資本論》中提過不同階級之分享的敘述。若有人看過,煩請指正)。而非盲目且排除人的意志之分享。

對市場的觀點,那位仁兄則接受了一些偏狹的觀點,而且是鼓動設立智財權者的觀點。在奧地利經濟學派中, F.A. Hayek 指出市場是發現的程序、 Competition is a discovery procedure 。接著請容我在此抄錄自己的論文內容:

Hayek 並不是反對知識私有化,而是認為:知識本來就是個別的(私有的),所以並不需要私有化,賦予知識私有化的財產權手段可說是無此必要。Hayek 所擔憂的是假私有化之名,行妨礙競爭之實。知識分散觀認為知識是分散的,必須透過一程序以發掘並聚合分散的知識。

Hayek 認為市場本身就是知識的發掘與利用的程序,而不應將知識當作市場上的交易標的。

以經濟學奧國學派之經濟與法律觀點,從Copyleft探討著作權體系之發展

確實,我不否認部份市場機制的支持者將市場機制定義得更偏狹,因而積極地在知識的領域中設立更多的財產權。然而 只要政府認為只需熟悉一些實際事物就可以創造出所有權,所有權正規化計畫就會一敗再敗(Soto,《資本的秘密》)。在我看來,積極地設立智慧財產權之舉動,並不利於資本主義運作。

最後,那位仁兄說「資本主義卻是連理想都沒有」。正是如此,資本主義的優點就在於此。暫且不論我們為何要將一個非人的概念擬人化後還一本正經地賦予「理想」之屬性。如果市場機制有理想、有目的,那麼人只能順從在其意志之下,依市場機制之目的而行動。當人民的一切行動 (behavior) ,皆須依循市場機制之理想與目的時,人民便不再需要有「行為意識」,亦即不再需要認知為什麼要這麼做。當人民不再需要「應何」、「為何」及「如何」之意識時,人民將不再需要心智運作,一切動作,皆成機械式動作。個人的心智將被消磨,歸於虛寂(See also: 放不下的知識分子與被擔負的人民)。

所幸市場機制是沒有理想的。資本主義,或謂市場機制,不涉及任何道德判斷,沒有任何利益,也沒有任何目的,不論左右,此為深究市場機制者之共識。它僅僅是指稱社會上眾人行為的互動秩序之概念。眾人行為應該會產生什麼結果,市場機制就真實地反映出來。它的真實性就如 1+1=2 。市場機制就只是這麼樣的一個概念,它不是一個實體,不會教導人們該如何做才對人們自身有利。但也正是因此,人才有遂行個人意志之空間。

樂多舊網址: http://blog.roodo.com/rocksaying/archives/29973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