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更新: 2005-07-16

關於鋼之煉金術士 (Full Metal Alchemist) 的等價交換法則

關於動畫「鋼之煉金術士 (Full Metal Alchemist)」的等價交換法則。

「人沒有什麼犧牲的話就什麼都得不到,為了得到什麼東西,就需要付出同等的代價,那就是煉金術的等價交換法則」

賢者之石與等價交換法則的另類看法

首先要正確指出的是,從現在科學的角度來看,古代煉金術其實是現代物理學與化學的起源,在這部動畫所遵循的等價交換法則,其實就是物理學的等價交換法則,亦即「質量不滅」與「質能互換」法則。

現代物理學界有過質量會消滅的理論,如數學暨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在 1975 年提出的黑洞理論。該理論指稱黑洞形成後,會以輻射能量的方式損失質量,而這種輻射 (即霍金輻射) 不含有任何黑洞內部的物質訊息,是故黑洞一旦消失,所有黑洞內部狀態與結構的資訊會隨之消失。不過在 2004 年他也依據一些實驗結果承認自己的論點不成立,並修正了原先的論點改稱黑洞表面的細微擾動,能讓有關黑洞內部狀態與結構的資訊溢出。因此,資訊不可能被永久抹滅的量子物理定律依然成立,質量依然是不滅的。他還因在這件事上打賭輸了,而送另一位物理學家普瑞斯.吉爾一本棒球年鑑。(自由時報中華民國九十三年七月廿三日訊)

依現在科學所知,質與量的總和是固定的,物體的形態是質與量互相轉換的結果。因此,為了得到什麼東西,就需要準備同等質量的材料,透過一些程序的轉換,將那些材料轉換成我想要的東西。而煉金術,只不過是轉換眾多物體形態的方法中的其中一種方法罷了。

因此從上述邏輯來看,伊修巴爾人及斯卡對煉金術的排斥理由是荒繆的。如果說煉金術是改變了神所創造之物的邪惡方法,那麼連吃飯也是邪惡的 (吃飯是用嘴巴咀嚼物品,再經過一連串消化吸收過程,而將物品改變成人體生長所需的質量的程序),砍下樹木做成椅子也是邪惡的,正確的製作椅子方法,應該是要等樹木傾倒風化後,自然留下的樹頭就可以當椅子來坐。按照伊修巴爾人的說法,則人類的一切生產行為,都是邪惡的。試問,這種理由還不夠荒繆嗎?

龐巴維克 (Böhm-Bawerk) 在《資本積極理論》(Positive Theory of Capital) 開宗明義所言,人取得財貨的方式有兩種。一種是等待自然力量與物質在無數併合方式中的偶然有利於己的結果,但這種方法可能要經歷數百萬年的時間。而另一種方法則是人利用知識,去引導自然力量與物質的併合結果,使這個有利於己的結果,可以在自己活著的時候發生,甚至可以在自己想要的時間發生。按動畫中伊修巴爾人的說法,我們只可採用第一種等待自然力量與物質併合的偶然結果的生活方式,才是自然的。

而艾爾說煉金術的基本程序是先「破壞」原有形態,再「創造」出新的形態的二個連續程序。這其實是加入了主觀需求的說法,客觀而言,煉金術有的只是「重構」程序而已,所謂破壞是指將一個不需要的東西「重構」成基本的物理元素狀態,而創造是將那些物理元素「重構」成需要的東西。

因此,「人沒有什麼犧牲的話就什麼都得不到」這句話也是不當的理解。我是把「我不需要的東西」再轉換成「我需要的東西」,既然原本就是我不需要的東西,那麼,我哪有犧牲什麼東西呢?

老子說「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將多餘不需要之物變成不足有需要之物,是天道。西方經濟學家也在一百年前了解了這個道理。因此,不要再說什麼犧牲不犧牲了。

一個由來已久的謬見是說: 被交換的財貨和勞務是屬於等價的。價值被視為客觀的,被視為固著於這些東西本身的一種性能,...

現代經濟學的基礎是在於認知: 正因為附在交換物的價值之不相等,所以就引起它們的交換。人們之所以買賣,只是因為他們對於放棄的東西的評值,低於換到的東西的評值。

我們必須認清: 評值的意思是取此捨彼。

米塞斯 (Mises), 《人的行為》 (Human Action), p.286-287

經濟學上的交換法則,和物理學上的等價交換法則是不一樣的。經濟學上的交換法則必定是用對我來說價值少的事物去換對我來說價值多的事物,總是捨去多餘的而取得不足的,經濟學上的交換總是在價值不等時發生。 (物理學上的「價」和經濟學上的「價」是不相同的)

再說到賢者之石吧,艾爾說賢者之石可以無視等價交換法則,可是我看老半天後,發現賢者之石無視等價交換法則的說法根本是放屁。賢者之石根本就是個「蓄電池」罷了,利用「紅色液體」做媒介,將能量預先積蓄在賢者之石中,等需要時再拿出來用。積蓄的能量愈多,這顆賢者之石電池就用得愈久,而用什麼東西充電最快呢?就是生命囉。賢者之石根本沒什麼了不起。

靈魂附著及人的問題的另類看法

從靈魂的附著牽涉到我是不是人的問題。這算有趣的哲學問題了。人,是一種分類概念,而人心的分類概念,並不準確但很有效率,你認為是,那就是。(事實上,在人工智慧的實作理論中,要如何讓電腦具有像人心那樣的分類概念,仍然是極為困難的)

哲學家在思考「我是不是人」這個問題時,逐步了解了分類概念的主觀性,進而捨棄了對「人」這個表象分類的討論,而將討論焦點放在「我是誰」這個個體上。最後,笛卡兒就說了「我思故我在」。他根本不在乎我是不是人或我是誰了,他知道「我存在」就夠了。

質量轉換的經驗限制

>大白你的敘述有點不太正確 但是觀念是對的
>首先氦不是兩個氫這麼簡單 這不會簡單的1+1
>(當等你有機會修過量子力學就會知道了)
>我想中古世紀對於練金術誤以為簡單的化學反應可以造成
>能量循環就是
>A+B-> C
>C+D->出現A
>這在現今科學當然不可能 因為我們知道反應有基本potential
>基本上 練金術就是當初沒有這個概念 以為可以藉由特殊方法
>跳過potential energy的限制 ^^`

確實,片中完全沒有描述推動質量轉換的力量是從哪裡來的。

也許那個世界中的設定是依靠人的精神力去推動質量轉換,就像在魔法世界的設定中,是靠精神力驅動魔法的一樣。從「先驗範疇」的角度上來看,鍊金術並沒有錯誤,能量循環確實一如 A+B = C 這個方程式這麼簡單。但從「經驗範疇」來看,就像是回應者說的那樣,沒那麼簡單。

古希臘的阿基米德說,給他一個支點和一個槓桿,他就能滾動地球。從先驗角度來說,這一點都沒錯。但經驗上告訴我們,這是做不到的,因為找不到可用的支點和槓桿。

再說到造人吧。儘管我們已經掌握了人體構成的物質為何,但不表示這樣就能造出人的。同樣的物質結構,可以組成成千萬種個體,有的有生命,有的無生命。要把使物質構成人,並非只要湊足等量的物質就好了,還要有一把「生命之火」才行。「生命之火」是神學上的用語。從物理學的假設而言,所謂生命體,是有一股電流在物質元素間不斷傳遞、反應,而產生動作。但問題是,那股電流最初是如何產生的。如果說一個球靜止不動時表示「無生命體」,而滾動時表示「生命體」,那麼,是誰推動那顆球的呢?(別跟我說是上帝喔)

能捨有得

>還是會有人"犧牲"一些次要但非不要的東西,
>去換一些他們認為"重要"的事物吧, 我覺得啦

禪曰「能捨」,便是要人了解「捨此取彼」。捨去次要(較不重要)的事物,才能得到重要的事物。用淺白的話來說,這反而是賺到了,怎麼算犧牲呢?

從邊際效用法則而言,在人性中,不存在「犧牲奉獻」的行為。即便有一個人每年都捐錢給孤兒院,他的行為也不算是犧牲,而是因為錢的重要性不如那個人看到孤兒困苦時的內心痛苦感 (當然每個人對事物重要性的排列並不相同),所以他寧願捨去錢財讓孤兒過的好一點,以取得內心痛苦感的減輕。說到底,仍是自利的。

從自然科學的觀點來看,那些可以滿足人們需要的各種事物,像是非常不同的。但從[行為]人的觀點來看,差不多是同類的。人,對於非常不同的滿足狀態以及得到這些滿足的手段,加以評值的時候,總是把所有的事物安排在「一個」等級表, ...
米塞斯 (Mises), 人的行為 (Human Action), p.183

上述所引之文字 ,即在描述「邊際效用法則」。在邊際效用法則中,將一切行為所帶來的內心不適感或滿足感的改變程度,化為一個被稱為「效用」的序列變數 (「一個」等級表)。「效用」就只是邊際的,沒有總效用這樣的問題。「效用」就只是當我捨去 A 去交換 B 時,我內心感覺的變化程度。我們討論的是內心感覺的變化程度,慾望分類的概念並沒有任何意義,除非有種慾望是不會對內心感覺的變化程度有任何影嚮的。

強調一下,儘管我說人性都是自私自利的,但當其他人都因此認為世界不美好時,我卻認為正因如此世界才是美好的,文化才得發展。從經濟學中,我所看到的是,文明的進展,是依賴自利的凡人,而非聖人;即使這個世界上全是自利的凡人,一個聖人也沒有,這個世界也不會崩滅。

內容包羅萬象,帶給你無限的想像空間

>如果卡通也能有真理那漫畫家就能拿諾貝爾獎啦

AXN 最近在打的廣告裡,有一段廣告詞「內容包羅萬象,帶給你無限的想像空間」,我覺得這段話說的很好。動畫中所述是否為真理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它所帶來的想像空間,以及個人能否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 這樣子看動畫,似乎太嚴肅了。簡單地說,就是不要人云亦云。

Mises 與 Böhm-Bawerk

米塞斯 (Mises) 與龐巴維克 (Böhm-Bawerk) ,並不是在鋼之鍊金術士的動畫中的人物,而是真實世界的人物。他們是已故的奧國學派經濟學大師。想要了解一些這些事,可以看我這篇「奧國學派 (Austrian School) 的特色」文章。

相關文章
樂多舊網址: http://blog.roodo.com/rocksaying/archives/274161.html

樂多舊回應
未留名 (#comment-1222319)
Mon, 23 Jan 2006 09:24:56 +0800
既然知道這是卡通, 又何必對它內容如此認真執著, 作者也從沒說過那是人生真理啊
未留名 (#comment-3277683)
Tue, 10 Oct 2006 17:48:57 +0800
我覺得鍊金術中的"等價交換"類似於佛家所說的"因果法則",種什麼因就會得到什麼果,付出什麼就會收到什麼回饋.....但是其中的變異關係,牽涉到統計學中的"自變項,依變項,中介變項,前導變項,或是抑制變項",有時候你有所付出,但是卻得不到想要的結果,是因為有太多你無法掌控的因素,或是你忽略掉的因素,而導致的!!!是所謂"若問前世因,今生受者是;若問來世果,今生作者是"
未留名 (#comment-3336031)
Sun, 15 Oct 2006 22:06:20 +0800
佛家的因果法則,是在解釋個人與個人之行為交互影嚮的會導致什麼樣的結果。例如兩人相對而行,因為同時靠右,結果就不會撞在一起。

而鍊金術,不論是現實的古代鍊金術亦或是動畫中的鍊金術,都是物理學。「等價交換」法則,也不是動畫中想像出來的觀念,而是經過現代物理學實證確認的理論,其最簡單的數學表達形式,即 E=MC^2 。這並不是邏輯的因果關係,也不是佛家的因果法則。

個人因為感官系統的限制,只能從自身局部地考量該如何行動。不喜思考者,便常常忽視自身行為與其他個人行為間的衝突狀況,並困惑於為何自己的行為得不到預想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