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尤其是形上學﹐若是試圖給予實際的信息﹐就會變成廢話。
《中國哲學簡史》【中國哲學的精神】
同樣從中國哲學出發,此一說法,帶給哲學研究者的,是「價值貞定不住,生命無所歸屬」 的缺點。(王邦雄, 《老子的哲學》, 1991 )
若是一種哲學思想,沒有實際的信息,不顯現對人生經驗的體驗,那麼它剩下的,就僅僅只是智力遊戲的結果,僅能顯現學者的智解妙悟。由於它不具對人生經驗的體驗,學者便不能尋到生命的歸屬,也不能貞定人生價值。在那之中,既見不著學者的心智性情,也見不著人生修養,「唯顯逸氣而無所成」。
剛在 Taiwan CNet 看到 這篇文章 IBM向OS/2告別 ,心中真是感觸萬千。如果 96-98 年時, IBM 就把 OS/2 的 source 開放出來,也不至於搞到這樣。至少當年我在玩 OS/2 3.0T/4.0T 時,它在 i18n/l10n 上的腳步領先當年的 linux (當年要在 linux 上跑中文,是非常痛苦的一件事) ,也比 windows 95 好些。
談談用個人電腦來當 cd-player 的情形 (也是大部份人的情形)。用個人電腦來當 cd-player 時,最重要的是音效卡的選擇,光碟機的表現反而就比較不重要了。這裡的光碟機,指的就是一般電腦用的 CD-ROM DRiver ,而不是床頭音響的光碟機。
「泛靈觀」的世界觀,亦即在人類的心靈之上,還存在一個更巨大的心靈 (即「泛靈」) 在控制著人類的活動。在 scrapped princess 中,人們生活的世界,其實是外星人秉持高貴良善的目的,所創造出來的巨大母體。
原來是兩、三年前動畫在日本播映時,在別的 ACG 論壇寫下的,人名是依「動漫花園」字幕組定的。增修內容後,發佈在自己的部落格。
關於動畫「鋼之煉金術士 (Full Metal Alchemist)」的等價交換法則。
「人沒有什麼犧牲的話就什麼都得不到,為了得到什麼東西,就需要付出同等的代價,那就是煉金術的等價交換法則」
最近好看的動畫新作缺乏,只好把琉璃琉璃拿出來溫習一遍。
小琉璃還是那麼萌啊,不愧是 loli 的代表性人物。
劇中的激鋼戰士還是那麼俗的熱血。
社會主義 制度 管理 法治
今天要談的是一套我找了很久的動畫,那就是「無限のリヴァイアス」(無限的未知, Infinite Ryvius).
很遺憾啊,這套國內似乎沒有代理商發行,所以我找了很久都沒找到,但卻在前天 (2004年春節小除夕) 一個很偶然的情形下,花了200元買到這套 VCD (應該是盜版的,但是配繁體中文字幕),一天的時間就把全部26話看完了。
這是一篇2004年就在其他網站論壇上寫好的內容,只是今天回娘家,發佈在自己的部落格上。
2003年,日本 Sunrice 推出的動畫「Mobile Suit Gundam Seed」(機動彈士-鋼彈Seed),挾歷代鋼彈之名,播出的一年期間,在日本掀起廣大熱潮。我在此回答裡主角 Lacus 跟 Kira 老喜歡問的問題: 「什麼是我們必須與之戰鬥的?」
這是一篇2004年就在其他網站論壇上寫好的內容,只是今天回娘家,發佈在自己的部落格上。
奧地利經濟學派 迂迴生產 財產權
我一直認為迂迴生產過程是解釋著作財產權問題的重要手段,這一主張在我的碩士論文中表現的很明顯,甚至是表現出固執的態度。
關於「迂迴生產過程」可以參閱任一奧國學派經濟學入門的著作,或見我的碩士論文內之介紹。
自由軟體 copyleft 著作權
這個主題下,是我對我當年的碩士論文,所做的後續思考。那篇論文,我現在看來其實不是很滿意,不論是在研究方法、方法論以及科學哲學論,都不夠嚴謹。這一、兩年來,我陸續有一些新的想法可以支持那篇論文,會漸漸整理上來。
blog 真是好東西啊。筆于 2005.7.14
Quotation from 兩種死亡:郭松棻與倫敦 at 革命中途
至於市場機制,我想我同意豬小草的論點,正是經濟理性驅使台灣媒體市場機制邁向更瘋狂的表現。市場機制如何能使媒體自律呢?。。。。。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市場機制此一概念,不涉及任何道德判斷,沒有任何利益,也沒有任何目的,不論左右,此為深究市場機制者之共識。它僅僅是指稱社會上眾人行為的互動秩序之概念。眾人行為應該會產生什麼結果,市場機制就真實地反映出來。它的真實性就如 1+1=2 。市場機制就只是這麼樣的一個概念,它不是一個實體,不會教導人們該如何做才對人們自身有利。當我們拿臺灣媒體的不知自律 (我持保留意見) 來眨損市場機制時,在我看來,就像是指著鏡子說,為什麼你把我照這麼醜。鏡子不知美舊,只有人知道。當我們感嘆社會的思路變得衝動,情緒化, 浮面時,我們不是問市場機制,而該要問自己。
但「臺灣媒體不知自律」這句話,犯了個人主義方法論上的一個錯誤[「概念」實體化的陷阱 (Mises, 經濟學的最後基礎, p108) ,對清晰思想所成之妨礙在此最明顯的,就是模糊了焦點,把事情推托到別的事物上去了。該問自己要的答案,卻去尋那非實體的概念上問。],用集體名詞指稱某些個體,一竿子打翻一船人。臺灣媒體不全是不知自律的,至少 Larson 這位媒體人是自律的,至少,我還看得到一些不做這種報導的臺灣媒體。整個社會的思路也不全是膚淺的,否則我就不會在「革命中途」看到那篇文章。
maw 倒是說了個有趣的看法,可以練習經濟學式的反直觀思考模式。如果觀眾喜歡看聳動新聞畫面,那麼他們就會一直轉台追看新聞畫面,而不會看廣告,則廣告主就不會去買廣告時段,最後新聞媒體只好倒閉、裁員或減薪。
市場機制 人的行為
「國家戰略」就跟「企業主的策略」、「股東的想法」的地位一樣,不能否認它一開始就存在於企業購併的評量函數中 (尤其在社會主義國家中,所謂「國家戰略」又所嘗不可解釋為「領導的個人策略」,則跟「企業主的策略」是同樣的參數了) 。所謂「經濟行為」其實涵蓋人的所有行為,如果以為政治意圖不存在於交易函數中,那是把事情簡化過頭了。
奧國學派(奧地利經濟學派)由孟格爾 (Carl Menger) 奠基,並得到龐巴維克 (Eugen von Böhm-Bawerk)
和維塞爾 (Friedrich von Wieser) 的支持而成形。第三代的代表人物是米塞斯 (Ludwig von Mises) ,第四代則是海耶克
(Friedrich A. Hayek) 。奧國學派的方法論基礎在孟格爾所著的《國民經濟學原理》,而米塞斯所著的《經濟學的最後基礎》則可視為近代奧國學派方法論之大成。
研究方法 量化研究
在聽了這麼多場實證研究之提案口試後,雖然我不做計量研究,我也多多少少了解了一些利用統計方法之研究可能碰到的研究方法面之問題。
前言
「競爭優勢」一詞是管理學中經常被使用的流行語,然而遍觀各類管理書藉或論文,在使用「競爭優勢」一詞時,儘管被列為關鍵詞,卻很少說明其定義。當某人講到「競爭優勢」時,似乎每個聽眾都知道那是什麼,但若仔細探究每個人的理解,問問他們什麼是競爭優勢時,得到的答案卻不見得一致,甚至有人會回答說:「你知道嘛,就是那個啊。」這種模糊的答案。
「競爭優勢」一詞如此被浮濫使用的結果,使得在解釋「競爭優勢」時,便很容易陷入「套套邏輯」的陷阱中。在討論競爭優勢、核心能力等內容時,往往如下所描述:。
"事實上,如核心能力之類的主張,往往變成一種「感覺不錯」的課題,既然只是一種感覺,就似乎不會有人失敗。"
(企業策略: 37; C. K. Prahalad等著, 李芳齡譯; 天下遠見出版, 2001第一版)
自由軟體 copyleft
昭宏兄在其信件 「Two roads ahead to protect Public Freedom」 提到,現階段為了保護公眾自由,有兩種手段,即法律手段與哲學手段。我一方面表達對著作權體制發展方向的憂心,而主張法律手段,亦即使用 Copyleft 之必要性。另一方面則表達對天賦公權此一論點的反對意見。在我看來,正是同樣的天賦權利、自然權利的哲學觀點,使近來著作權體制往增加保護範圍的方向發展。我以為作者的天賦權利及公眾的天賦權利之對抗,只會陷入言論辨證中,無助於釐清問題。
由於旅費問題(沒錢之意),我只去參加了第二天的議程。夜裡來、夜裡去,一日來回客運車上睡。車站的長椅,我只小坐了一小時休息。
如果要舉個窮學者的例子,我大概就是最落魄的那種了,參加研討會,還要看對方有沒有提供便當,有茶點就吃,有東西就拿 (今年的包包很實用),最好是不用報名費。今年的
ICOS 恰好符合以上諸多優點。希望今後也能維持啊。
ps. 幸好我不待在學術圈(想待也待不了),落魄學者名單上(如果有這種名單),應該不會有我的名字。研究經費,那是啥?國科會,那又是啥?好陌生的名詞,跟我的關係真遙遠。誰叫我不做實證研究。